沉降監測數據分析怎么做
平時我們測量完數據后,我們也做成數據表和觀測曲線,但是有時候特別的懵逼,甲方或者監理問我們的時候,我們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下面結合實際我們測得一組數據進行了數據分析。
從表1中第1次~第10次的各個觀測點的沉降數據,說明建筑物發生了沉降,同時也可以看出隨著建筑物的逐漸修建過程中,雖然荷載在不斷加大,但是各個觀測點的沉降數據整體上卻是呈逐漸減小的趨勢,但仍然存在數據忽大忽小的現象。數據分析如下:
正常曲線圖(C1,C2,C6):從這三個曲線變化來看,沉降數據自初始觀測,沉降數據量呈逐漸減小,曲率變化也越來越小,說明隨著建筑物的荷載逐步增大,地基與基礎的壓力彈性越來越小,地基承載力逐漸趨向于穩定,除非上部荷載超出設計承載力,否則沉降將越來越小,甚至不沉降,這是建筑物安全性和穩定性的重要依據。
曲線前期突然回升(C4第二次測量)的原因分析:一可能是初次測量精度不高、數據錯誤或測量時存在誤差;二可能是施工區內降水積水過多,導致基礎松軟;三就是基礎承載力嚴重出現失衡、承載力不足;如果是因為初測精度不高所引起的,曲線回升超過5mm,應將第一次觀測成果作廢,而采用第二次觀測成果作為首測成果,如曲線回升在5mm之內,則可調整初測標高與第二次觀測標高一致,如可能是第三種的情況,則應立即停工,組織各參與單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
曲線后期起伏(C3和C5):沉降數據在后期出現起伏的現象是沉降觀測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多數是測量誤差引起的。之所以在前期起伏沒有出現或者不明顯,因為前期沉降量大于測量數據誤差的原因,到后期后,由于沉降量已經非常小或已經穩定未繼續沉降,此時,測量誤差體現在曲線上就非常的明顯和突出。除非出現單次沉降數據非常大時,需要重復測量和具體分析外,一般情況下可以不用處理,只檢測總沉降量即可。
曲線出現負向(沉降數據為負值):產生這種現象有兩種原因:
一是由于水準點下沉所致,建筑物是處于下沉狀態的,但是有時水準點也可能被人為或其他原因造成下沉,所以一個建筑物的水準點,一般不得少于3個,且定位于不同的地點;當水準點沉降量大于建筑物沉降量時,數據曲線出現曲率負值(沉降數據為負值),相對的反映出建筑物不降反提升了。
二是建筑物不均勻沉降導致建筑物某一側翹起,翹起側的沉降量則為負值,曲線自然就出現反向,這種情況說明建筑物已經出現傾斜,地基與基礎已經變形和失控,存在極為嚴重的安全隱患和質量問題。
所以一旦出現反向曲線或觀測值為負值時,一定要嚴肅對待,立即通知各參建單位,工程暫停施工及使用,集體進行沉降的二次復核與分析;具體做法:
首先換一個距離較為遠的水準點進行再次復核;
其次核查另外的觀測點數據變化;
最后復核原水準點的當前高程與定位高程的數據變化情況。
采用另外的水準點經復核后,沉降數據正常,且另外觀測點的沉降量沒有出現巨大的變化,復核原水準點高程,能證明水準點確實發生沉降了,說明沉降數據曲線發生反向變化,確實是由水準點沉降引起的。反之,水準點變化較小,且建筑物其他觀測點也存在急劇的變大或負值,則說明建筑物的地基或者基礎已經失控。
曲線在過程中突然回升:一般情況下是水準點或觀測點被擾動所引起的,當擾動后的水準點高程低于之前的標高和沉淀被觀測點擾動后的高程高于之前的標高時,都會出現數據突然增大、曲線突然回升。發生這種情況,要仔細檢查被觀測點和水準點,查看有無被擾動的痕跡,如沒有明顯的被擾動的痕跡,需要采用另外的水準點進行重新復核,進行二次設置。
版權保護: 本文由 沉降之家 原創,轉載請保留鏈接: http://www.sugar-ind.com/jishu/94.html
- 上一篇:東營CBD大廈沉降觀測數據分析
- 下一篇:懸掛鋼尺法原理
相關文章
- 2019-04-12·沉降觀測數據分析如何按步驟進行
- 2019-03-14·沉降觀測曲線異常數據分析
- 2018-07-03·東營CBD大廈沉降觀測數據分析
- 2018-09-14·某小區高層建筑物沉降觀測技術及數據分析